第(2/3)页 “从此人间无仙人,亦无有长生……” 这句话是《拾遗录》对这一场战争最后的解释。 而这句话,不知道为什么,让赵御想起了六号墓葬当中那些被拘禁在地宫之下的先民。 祀奉不同而导致的战争,在现代看来很是愚蠢,但是在那个敬畏鬼神的时代,这一切很合乎情理的。 第二个,是宛渠之民! 这个两本书上记载的倒是互相有些出入,《拾遗录》上记载,是始皇帝在咸阳宫接见了这外来之民,并请授长生,然而却没有什么结果。 《搜神记》记载,则是秦孝公所见宛渠,得铸炼之法,安民之策,强国之本,这才为后来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第一个,赵御倒是觉得还有些嚼头,至于《搜神记》上记载的,纯粹就是扯淡了。 上过小学的都知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商君佐之立法度…… 莫不是商鞅是那劳什子的宛渠之民? 不过两本书上,同时记载了宛渠之民,而且对其中细节的描述,也相差不是很大。 别人不信这外来之说,但是赵御信…… 因为在接触到那六号地宫的飞仙桥的时候,赵御从回溯场景当中见过! 还有崖海之畔,东方朔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了《十洲记》当中! 一次是构想,两次是巧合,那么第三次呢? 而且,从六号地宫出土的文物,到栖鸾山下的墓葬,还有那到现在都没有收集起来的玉饰…… “宛渠之民!” 赵御将这四个字在心底默念了一遍。 第三个想通之处,是天灾。 这两本书上记载的天灾,几乎一模一样。 从五代十国时期蜀地剑门引雷,到天启年间京都的大爆炸,几乎都记载的一清二楚。 尤其是天启年的大爆炸,连时间都分毫不差。 要说这其中没什么猫腻,打死赵御都不相信。 更加让赵御在意这一层的是,在第三个相同的时间当中,两本书上都提到了一个名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