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作为国内如今最牛逼的互联网公司,YY网络科技的研发部从来不缺钱买最好的编译服务器。 从02年到04年,每年英特尔出了新的服务器用处理器,或者IBM出了新的机组,顾诚都会不吝重金采购,以至于就没见过国内哪个同行的编译中心机子性能比顾诚的公司好的。 YY网络科技的程序员们都是行业精英,他们的时间非常宝贵,怎么能因为写完代码或者自测修改后等机器编译而浪费太多时间呢? 能够多花100万买服务器,让每个程序员修完一块代码BUG之后少等哪怕20分钟的编译时间,顾诚都是觉得值得的。 然而,就在这个炎炎夏季里,一些让程序员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公司要求按照顾诚大致描述的那个拓扑结构,结合英特尔最新的多核CPU线程任务分布思想,弄一个闻所未闻的“分布式编译架构”。 所谓“分布式编译”,用外行人听得懂的话解释,大致是这么个原理: 在原本的编译模式下,每次一段代码要被编译成程序时,都只会调用程序员本人的电脑CPU运算资源,或者他直接树状结构连接的那台代码服务器的运算资源,来进行编译。 但是在同一个网段里面,并不是所有程序员的电脑或者代码服务器的CPU都始终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搞了“分布式编译”之后,可以把同事开着的、CPU闲置的运算资源也调动起来,一起帮助编译,从而加快编译速度。 要是搁在后世,这玩意儿随便找个编译工程师都能搞定。 问题是眼下才05年下半年——距离历史上这种架构方法在各大互联网公司试水,起码早了两年多。顾诚几乎是卡着一切必要硬件条件的门槛布置的任务。 当然,历史上分布式编译在08~09年才成熟,并不是说更早技术上就绝对做不到——而是更早的时候,大伙儿觉得这东西没什么价值。犯不着为了省这么点编译时间,就去浪费那么多程序员的精力专门架构这种结构。 而历史上的08年,阿狸开始运作“阿里云”这些云计算项目,分布式计算的基础研究已经做了很多,设置分布式架构所需要的操作成本也大大简化,国内各大公司赫然发现“诶?原来只要这么几个小步骤,就能把闲置的电脑计算能力整合起来?貌似还挺方便的”。 (注:我记得我第一份工作,在一沪江一个手机研发公司当码农的时候,09年就搞过分布式编译。不排除其他行业更早,应该是08年就有了。) 顾诚让大家研究这个东西,显然是在为云计算做预演和操练。 然而不理解这事儿的人很多。 那几个被分配到琢磨这事儿的码农,都觉得老板变抠门了:这种事情,犯得着让一组码农花十天半个月去优化么?多买几台服务器才多少钱?这些行业精英半个月的工作时间又值多少钱?顾总怎么突然抠门不会算账了? 负责这个项目组的是一个细心的女运维工程师,名叫叶芷秋,大约27、8岁,研究生毕业后来YY网络科技工作,已经有三年了。因为是第一次做这事儿,所有代码和设置都要另起炉灶,她手下足足管了十几个人做这事儿,进度却依然缓慢,估计还要一周才能彻底搞定。 叶芷秋很心烦,尤其是前阵子她听说老板最近有可能带大客户或者合作伙伴来参观YY公司的分布式编译中心。 到时候,可拿什么给客户看呢? 再说,一个编译中心有什么好参观的?YY网络科技拿得出手的成果那么多,为什么老板偏偏盯着这块只能稍微省几块钱的细枝末节呢? 她茫然地检查了一遍今天下发给各个程序员的代码,有些节点已经PORTING提交了,有些还在挣扎。她把已经提交完成的部分检查了一下,然后准备给几个动作快的员工再加码一点工作量。 “张一鸣又干完了?怎么看他最后几行代码的PORTING时间和前面部分相隔这么远?这厮不会又是写完代码故意不提交,在那儿干私活了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