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景云寺(上)-《神箭遗恨》


    第(1/3)页

    \请到 WwW,69zw,com 六*九*中*文*阅读最新章节/

    第三百一十章:景云寺上

    回到了翠云楼之后,杨丹心等三人按照预定的方案早早地入睡了,由于抛开了所有的恩恩怨怨,三人都感觉睡得特别的香甜,一觉醒来的时候,天空的启明星已经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之上,透过uā窗,远远望去,是那么的明亮,配上那lù出了鱼肚白的天空,让人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到来。

    时间的紧迫,不得不使杨丹心等三人作出尽快的决断,毫不犹豫地起身背上包袱和干粮西出西安,上了离开西安的道路。

    这是一条“丝绸之路”的东段,通往河西走廊的道路,经过几天的奔bō,来到了逢义山。

    这逢义山属于六盘山脉,山基以紫è砂岩、砂烁岩及页岩组成,远远望去,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中流水,风景秀丽。

    “景云寺”就位于这逢义山山峰之上,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jiā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也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唐王朝曾在这里设立了“石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jiā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在宋代,这里又是怀得军驻地平夏城的险要关隘。

    这“景云寺”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佛教石窟寺,石窟寺简称石窟,依山开凿建造的佛教寺院,起源于天竺,是佛教创始人释迦摩尼和弟子们坐禅说法的场所,也被称为“石室”,约在东汉以后随佛教经西域传入,北魏至隋唐为兴盛期,各地开凿大量新窟,唐朝以后渐衰,建筑形式分为中心柱和无中心柱两种,在河畔山崖或石壁上开凿出来的佛教寺院或僧舍,其内或雕刻或泥塑佛像,顶部和四壁敷以泥胎后绘画或雕刻。

    “景云寺”始建于北魏,经西魏、北周、隋、唐、宋等朝代的继续营造修缮,成为了“丝绸之路”西出长安后第一个规模最大的佛寺,也叫“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意为“宝山”,据佛经《时轮经》记载,地球是由风、火、水、土、空五种本原物质和七金山、须弥山等构成的。世界之最下为风轮,其上为水轮,再其上为金轮。在藏族古老的苯教创世说中,有位名叫南喀东丹曲格的国王拥有地、水、火、风、空五种本原物质,法师将它们收集起来,放入体内,轻轻地哈气,吹起了风,当风以光轮的形式旋转起来的时候就出现了火,火越吹越旺,火的热气和带有凉意的风产生了水,在lù珠上出现了微粒,这些微粒反过来又被风吹落,堆积起来形成了山,这就是须弥山。

    这“景云寺”坐落在这逢义山又叫须弥山上,拥有一百五十多座石窟,分布在绵延四里多的八座山峰之上,形成了数峰并举、山形变幻、曲径通幽、对景丛生的奇特布局,自南而北有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松树洼、三个窟、黑石沟等八区。

    最引人注目的是逢义山入口处的弥勒大坐佛,高坐于唐代大中三年开凿的一个马蹄形石窟内,身披袈裟,头留螺髻,脸如满月,双耳垂肩,神情庄重,看上去十分的壮观。

    站在大佛的脚下,眼前似有云雾缭绕,耳畔隐听山泉叮咚,山、石、雾、松组成了这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独特的山水画卷。

    子孙宫是“景云寺”北魏石窟群,多是一丈见方的中心塔柱式石窟,塔柱四面分层开龛造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