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罗相,马大哥,那你们疏国是山多,还是平原多?”田致雨问道。 马本财道:“平原多,我们疏国跟东阳正好相反,山少,平原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良田,非常适合种庄稼。” 田致雨有些纳闷,既然疏国这样好的地方,当初东阳的皇帝怎么会同意他们建国呢?要知道在农业社会,得耕地者得天下啊。 田致雨知道他们都对那段历史讳莫如深,所以也没问,而是问了另外的问题:“那疏国种植的粮食都有什么?也是水稻和小麦吗?” “对,水稻和小麦占绝大多数,”马本财接着回答道:“水多的地方便种水稻,其余地方种植小麦。” “那产量呢?你们那里亩产能有多少?”田致雨以前在部队的时候很喜欢种植一些蔬菜什么的,对于粮食种植有一定的分析研究。 马本财想了想,道:“风调雨顺的年景,水稻亩产量有四百斤左右,冬小麦有三百斤左右,如果逢灾年,产量可能减半,甚至颗粒无收也是有的。” “这么低啊,”田致雨脱口而出道。 马本财笑笑,道:“已经不低啦,这产量要比东阳最富饶的江南道要高,更不要说冀州道和蒲州道啦。” 原来古代的粮食产量这么低啊,田致雨虽然爱好历史,对于历史上农作物的产量却没过多的了解,今天听马本财一说才知道,那时候生产力的水平真的不高。 田致雨想了想,道:“我以前在山村的时候,曾跟着老农学习种植,那里土地并不肥沃,可是产量普遍较高。” 马本财和罗琦都非常惊讶,道:“你还懂得农耕之道?那产量有多高呢?” 田致雨不敢把现代农业的数据告诉他们,那恐怕能让他们惊掉大牙,于是采取了比较保守的数据,道:“老农会一种特殊制肥的方法,用了他制造的肥,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估计的话,水稻亩产可以有八百到一千斤,小麦可以有六百到八百斤。” 此话一出,不但马本财和罗琦不相信,连一直对他坚信不疑的乌力罕都诧异道:“这不可能吧,平均亩产量可以是现在的两倍?” 马本财也马上摇摇头道:“不可能不可能,老马虽然自己不耕地,可是也跟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了,这种产量不可能达到的,致雨你估计看走眼了。” 加上罗琦也表示质疑之后,田致雨看看暖月,见她也是一脸的不相信,便道:“跟诸位相识这么久,大家应该也知道我不是口出狂言之人,这个产量我是真亲眼见过的。” 看他们依旧一脸怀疑,他接着说道:“那这么着吧,马大哥,等到了江南道,你有没有办法给我二亩地,让我做个实验,我还约略记得老农制肥的方法。咱们到了江南道也快到小麦返青的季节了,我用老农的办法试一试,到时候你们看结果,就知道我所言不虚了。” 马本财道:“别说两亩地,二百亩地我都能帮你搞定。” 田致雨摆摆手道:“不用那么多,我只要一块试验田,如果亩产量真能达到我说得,我再将方法传授出去,推而广之。” 马本财道:“如果真能到你说的产量,那天下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饥饿了,如果真能做到,致雨你就是神仙下凡啊。”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