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说到文学之后,冯正乾一下子也来了兴趣,不再跟田致雨讨论当官不当官的事儿,转而跟他讨论起文学来。 “致雨,上次你跟文舒提到过一位苏东坡苏先生,还念了一首他的《赤壁赋》,这位苏先生到底是何方神圣?” 田致雨没想到陆文舒把这件事儿告诉了冯正乾,心想这个小丫头,出卖自己倒还是挺快的。 不过田致雨这下可确实冤枉了陆文舒。 她跟冯正乾提到这件事儿,是她怀疑这个苏东坡是否真的存在,所以向冯正乾打听。冯正乾也从来没听过苏东坡这个人,但是对这篇《赤壁赋》倒是非常的欣赏。 田致雨又把他对陆文舒的说辞跟冯正乾说了一遍。 冯正乾沉思了一会儿,抬头说道:“按说有这样文采的人,怎么可能生存得如此默默无闻?光是这一篇文章都足够他流芳千古了。还有你师父也是,他的那几首诗都是绝佳的作品,怎么两位堪称文豪的人,老夫竟然从来没有听过他们的作品?” 田致雨很好的掩饰自己的情绪,笑道:“伯父,历史上说不定有多少这样的能人异士,写出过多少绝佳的作品,只是由于机缘巧合没能流传下来。别的不说,就说李太白吧,他一生的作品绝不仅仅是那一千来首诗,但是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么多,其他的作品都散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冯正乾点点头道:“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不也一样没能流传下来吗?想到这里老夫也深感心痛,要是这些典籍都能保存下来该多好。” 见冯正乾不再怀疑苏东坡和自己的师父是否存在,田致雨趁热打铁道:“所以要是有一套官方的书籍总览,把天下所有重要的书籍都归列在册,对于文化的流传是功地无量的一件事。” “是啊,要是真能做到这个,绝对是造福天下读书人的事儿,只可惜要做这样的事情,没有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怕是很难办到。”冯正乾感慨道。 田致雨连忙道:“我在太原的时候认识一个叫做窦明远的读书人,他开了一家书局一家学堂,上次我与他聊天,他说他正在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儿,做成之后也是功地无量。” “哦?是什么事儿?” 于是田致雨把那天跟窦明远的谈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冯正乾。 冯正乾听完之后果然非常感兴趣,又追问了一些细节,然后说道:“想不到民间竟有人有如此魄力和决心,办一件朝廷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儿。老夫真想给他提供一定的帮助,可惜太原太远了。” 田致雨道:“伯父有这个心就好,其实致雨觉得,如果让民间有一定的财富和创造力,那些普通人往往可以做出更大的贡献。” “比如说?”冯正乾好奇地问到。 “首先是文学方面,我上次跟三位院长聊天,知道很多科举不第的读书人,最后无所依靠,生活穷困潦倒。如果这些人生活的衣食无忧,他们是否可能创造出更多好的作品呢?我想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怎样让这些人衣食无忧呢?”冯正乾反问道。 “最近致雨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还没有想到答案,但是我觉得总会有办法的。” 冯正乾思考了一下,没有再问,而是说道:“你接着说。” “其次就是更主要的,我跟家里的两位老农聊天的时候,听他们说余杭一代织造很发达,但是织造的作坊用的机器设备,还是几百年前的东西,这些设备如果能有跨越式发展的话,不但节省人力,还能加快生产速度,岂不是两全其美?” 冯正乾苦笑道:“这个谈何容易?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先进的设备?” 田致雨道:“很可能会有的。我看到江南河流众多,每一条河流上都有很多取水的风车,这些风车利用水流不停地转动,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设备,如果能把水流换成其他提供能量的东西,把风车换成其他做工的工具,完全可以实现设备的跨越式发展。” “哪里去寻找代替河流提供能量的东西?” 田致雨道:“伯父你想一下,平日里咱们用水壶烧水的时候,水开了,水蒸气会顶着水壶的盖子上下跳动,这其实也是一种能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