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江秉这些天细细查看,除了李拙窗外的一些脚印,他还找出了李氏父子书房都被人动过手脚的痕迹,这个案子事关朝中大员,可能还会牵涉到更大的势力在其中。 往前查还是结案,江秉在书房里,颇有些愁眉不展。 梨落西窗院内。 梨落和哥哥淞明正在为林崇一写的这篇《论我朝盐铁之利弊》的文章展开了一次小小的口水战。 江淞明从小便十分好学上进,年纪轻轻就考入了号称才子遍地的睢阳书院,只是因读书过多,有一股过多的书生之气。 他朗声说道,“先秦时期,齐国大夫管仲曾说过,‘海王之国,谨正盐荚’,他当时就提出来要把食盐收归国家专卖,赚到的钱收归国家,把国家盐和铁的专卖之利收归国有,胜于课税,并且能达到不扰民的效果。” 紫米和樱桃虽然听不懂公子说的是什么,但还是在一旁看得兴致勃勃,觉得大公子如此会谈,明年春闱必定拨得头筹。 江淞明接着说道,“地处西方的秦国为什么能一统中原,关键在于秦国实施了商鞅变法,对秦国的盐铁实行了专卖,并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盐的生产和销售,为秦统一奠定了好的财政基础;同样,汉代在汉武帝时期在主要产盐区还设置盐官,任用大铁商也仅管理铁专卖,通过这种政策帮助国库取得了颇丰的收入,也让汉代一举消灭了北方的匈奴。” 对于盐铁专卖这个政策,江淞明是十分之赞成,民间制盐,可以吸收大量的流民,防止他们作乱,而官府收盐,实行专卖,可以制止民间豪强的产生,也可以为朝廷大量创收,用以对付西边的元夏人和北边的草原民族。 梨落听着江淞明的话,自己也做了细细思考,这世上的制度大多有利有弊,如何利用制度趋利避害也是为官之道,“哥哥,你有没有注意到,林大才子的文章中也细细列举了铁盐专卖的弊端,我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理解了一遍。” 江淞明正在喝茶,听到后兴奋地看着梨落,“妹妹,快说说你的高见。” 梨落慢慢道来,“短期来看,盐铁专卖,的确可以兴利避害,历史上几次成功的改革也正是基于此,但从长远来看,完全由官府专卖,也必然也会产生弊端。” 梨落稍作停顿,整理了一下措施,“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也就是说,治理国家,最差的方法就是与民争利,盐铁专卖制度,就是与民争利的下下策。” 梨落接着说道,“就拿我朝现实施的《禁榷法》来说,其采用的方法是民制或官制、官收、官运和官卖,有不少弊端。 梨落喝了口茶,站起来继续说道,“其一,民间制盐不能卖盐,必然导致官府对民制盐的收购过程中,压质压价,这会使得煎盐的亭户深受其害;其二,民间不准运盐,导致官府运盐成本极高,在运输过程中,衙前及民户主因此而役死者,每年不在少数;其三,盐铁销售过程中,盐吏从中作弊,常在盐中杂以硝碱而中饱私囊;其四,质次价高,从中渔利。这种弊端长期会造成民间的积怨,积怨越深,矛盾越大。” 听着梨落如此有见解,淞明心中颇为佩服,他说道,“所以,你也同意林才子在文章最后写的改革事宜?” “官商合营的确可以解决不少民间积怨,自古强盛的王朝都是藏富于民。”梨落点点头道。 江淞明突然站起来用手拍了拍桌子,“若是我入朝为官,必定要做出一番利国利民之功绩。” 梨落看到哥哥有如此斗志,也忍不住为他感到高兴。 这时,江府的下人突然说道,刘府大公子刘子誉拜访。 江淞明听到后立马令下人将刘子誉带去会客厅,然后对着梨落笑着说道,“走,哥哥带你去吃京师最好吃的大闸蟹。” 听到是刘子誉来,梨落心里有些惊喜,刘子誉是她和哥哥儿时玩伴,两家也算是世交,来往颇多。 此时,刘子誉一手背立在身后,穿着一身月白色的广陵长衫,可能近两年跟着刘启在羽林军中锻炼,渐渐有一股武将之气。 他见淞明和梨落走来,笑着往前说道,“许久不见,梨落妹妹都已经这么高了。” 梨落听到后看到子誉总有一种熟悉的亲近感,她笑着说,“难得子誉哥哥挂念,不然我还以为自己还在江陵江边呢。” 刘子誉少年时在江陵一次出游,把梨落忘在了江边,等回去后才想起来,这件事情一直都被梨落挂在心上。 刘子誉听到这事,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那天我不是回去找你了么,你这个小丫头,真记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