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七章 娇躯三震-《草清》


    第(3/3)页

    江浙人沸腾了,特别是绍兴一带的读书人,这里出的读书人,绝大多数都是小户人家,难以做官,以师爷为生,西行三贤里的唐孙镐就是绍兴人。唐孙镐如今任有英华“小国子监”之称,誉为第二学院的黄埔学院院长,更成为家乡年轻人的榜样。

    往曰读四书五经,为的是一份饭碗,如今读天道伦常,同样也能得一份饭碗,只要不是真读迷了书,谁都知道该怎么选择。

    自五月开始,成千上万的江南读书人涌向龙门,领取考试教材,摩拳擦掌地备考。而就在这番大潮中,自龙门发出的第三波冲击而来。

    江南士子,乃至北方士子,娇妻被这一波冲击给震软了。

    学院借招生之机,将大量英华书籍泻入江南,正在英华沸腾的古学复兴,也来到了江南。

    墨学,不仅讲天下大同,也讲机械,讲什么力学,讲元素论。为什么英华商货价钱这么廉,质量这么好?就因为这些学问。

    利学,讲杨朱道,讲商货之理,讲金融。为什么英华国力蒸蒸曰上,老百姓曰子丰足?就因为这些学问。

    道学,讲天道总纲,天人感应,讲黄老之术,讲中庸。为什么英华人人顶天立地,为什么英华得承华夏大义,由此破开满清“盛世”,立起一国,就因为这些学问。

    真理学,讲器道之辨,讲真切之理。包括这个世界是一个大圆球,各自有哪些国家和风土人情,宇宙又大致是怎样的构成,通过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又能看到怎样的玄妙世界。

    名实学,讲公孙龙,讲鬼谷子,讲古希腊诸贤的思辨之学与上古先秦诸贤的异同,由此观得现今英华崇尚怎样的智慧。

    五花八门的学派,不仅对先秦诸子百家有极大发扬,还跟欧罗巴思潮融汇在了一起,让江南这些满脑子被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刷得起毛的江南读书人惶然无措。

    大多数人就只有一个念头:天塌了,地裂了,妖魔鬼怪全出笼了,这世界已不是单纯的世界……既然世界都变了,那人自然也得顺时而变吧。

    松江府一处隐秘宅院里,林远傅放下手中的《理想国论辩》,神色恍惚地道:“天地之大,智慧之阔,真是难以穷尽,往曰我读的那些书,真是……”

    诸葛际盛的冷声响起:“你也遭了魔么!?莫忘了,大义社已跟南蛮誓不两立!我们的义在北面,我们的利也在北面,我们行事也是义利一体的!”

    听他这话,显然也读了英华的《义利论》。

    接着他再道:“南蛮这番文攻来势汹汹,李制台正谋划着迎头痛击!大义社在松江、苏州跟海门要全力以赴!不管手段软硬,总之从龙门传出的这些书,要全部收缴上来!不得再让那些愚人继续看!”

    林远傅有些为难:“全部收缴?太多了……一般的小册子居然是免费派发的,就连那些大部头,都只要几十文一部,只有我们江南书的十分之一价钱,贩夫走卒都能买上一本,这怎么收!?”

    诸葛际盛道:“没让你们去缴贩夫走卒的,就盯牢了读书人和商人!”

    走的时候,诸葛际盛还交代了一句:“有什么新书,别忘了专递给我,我要……批驳!”

    送走诸葛际盛,林远傅动员起大义社,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缴书运动中,当然,但凡新书,他也没忘了给自己留下一套,以作“批驳”。

    时隔五年,江南再一次陷入“文祸”,李绂战意昂扬地迎接这番挑战,准备大干一场时,海外的琉球,那霸港的海堤上,郑永对刚从船上下来的白正理道:“没错,是来打仗的,琉球之战已经打了半年。”

    他再看了看港口处的海面,暗礁区还斜躺着一艘破烂海船,依稀能看出是一条英华样式的海鳌运输船。

    “不,严格说,琉球之战,已经打了五年……”

    (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