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遗患隐藏-《驶向欧洲的班列》
第(2/3)页
“去,都什么时候了还说这个”?
常建铭回忆着吃饭时候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那次本来是为了解决欠款问题,俄方的董事长,伊诺维奇专门来到了北京。因为他是第一次来,所以,公司特意把接待酒会安排在了北京饭店的八楼,那是著名的宫廷菜,很能代表中国的餐饮水平。
伊诺维奇穿着一身高级西服,打着大红的真丝领带,还带着一副金丝眼镜,他本来就是大学教授,如此穿戴,更显得文质彬彬。
因为这次是专门解决欠款的,所以,气氛开始的视乎,难免有些尴尬。
为了让大家放松一些,刘易隆特意点了一首俄罗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悠婉的乐声响起,那美妙的音乐缓解了尴尬,也让大家有些许放松。
虽然这首歌儿,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但客人好像并不是很熟悉,伊诺维奇眨着眼睛,“嗯,好听,这是一首古老的歌曲,离我们很遥远了”。
常建铭却随着美妙的音乐,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这是卡拉OK热曲,中国人都很熟悉。
听到常建铭的哼唱,几个俄罗斯人十分吃惊:“哈拉少(太好了)哎呀,常总,您还会唱俄罗斯歌曲”?
在这样的国度,竟然会有人深情、熟练的唱着自己国家的歌曲,当然客人很兴奋。
因此以伊诺维奇为首,不但鼓掌致意,还又点了一首“喀秋莎”,这个歌曲更加熟悉,中国几乎人人会唱!一时间气氛热烈,那种同志般的感觉,逐渐的向每一个人蔓延。
大家聊的开心、谈的投机,那样的氛围、那样的友谊,又同是爱酒的国度,余下的问题就顺理成章了。
嗨,肯定是伊诺维奇,看他貌似文人,其实心机很深,问题应该就出在他的身上,否则我怎么会无端的又给他发了一批货”?
常建铭想起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心里很是懊悔,“气氛,完全是和谐的气氛造成的”。
唱完“喀秋莎”那首歌后,由于双方气氛融洽,两个董事长开始海聊,常建铭开始还以为人家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根本不懂中国文学,借着酒劲儿,一个劲儿的跟人家侃俄罗斯的著名文学,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聊到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又从高尔基的“母亲”,聊到了普希金的“渔夫”。那个年代,俄罗斯的文学作品没少介绍到中国,凡是爱好文学的人,没有几个没看过的,因此俩人聊的十分投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