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235章:从《最后一课》到《最后一课》(1)-《真实的视角》


    第(2/3)页

    而这堂乡村小学的景象自然就是战败国普通民众的一个缩影。

    被迫学习敌国的文字和语言,活着看似毫无希望。

    但是,也并不是毫无希望。

    ‘韩麦尔先生’说的确实非常有道理,似乎都德在接着‘韩麦尔先生’之口告诉所有人,千万要记住自己的母语。

    虽然,由于失败暂时变成了敌占区,但是,只要还记得祖国的语言,那么终有一天,能再站起来。

    不过,‘韩麦尔先生’看似轻描淡写的那句“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还是非常现实的。

    李老师讲着讲着也留下了眼泪。

    这段2000余字,相当于一章的文章显得非常沉重。

    大概了解了背景,自然就开始了分角色朗读,听着李老师演绎的‘韩麦尔先生’,大家都显得非常动容。

    自然,这么一来大家都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战争的残酷。

    毕竟,国家不富强,战争就越发的残酷,而人们就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不过,课文中似乎也有些看不太懂的地方。

    赵琪问吴真实:“课文中的‘法兰西万岁’为什么是两个字。”

    自然,吴真实也没想明白。

    不过,这似乎和全文的主线关系不大,于是吴真实想了想后说:“下课再问吧。”

    最终,大家算是都明白了——作者借着‘韩麦尔先生’的口告诉大家,这样的民族绝不会灭亡,虽然一时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失败;但是没有忘记语言和文字的人们终有一天能重新站起来。

    自然,下课之后吴真实和赵琪马上就围到了李老师身边问:“这个‘法兰西万岁’为什么是两个字啊。”

    李老师有些无奈的说:“上面不是打了个括号说了吗?法文啊?你们两个怎么回事啊?”

    自然,听到这话,两人马上落荒而逃。

    由于这篇课文确实非常有内容,于是吴真实在接下来的信息技术课上打开了游览器,在搜索引擎中寻找相关内容。

    这个过程中,吴真实找到了一篇郑振铎先生的《最后一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