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235章:从《最后一课》到《最后一课》(1)-《真实的视角》


    第(3/3)页

    这篇文章讲述的则是抗战中,国立暨南大学搬离上海前最后一课的事情。

    这是一篇更沉重的文章。

    因为,这篇文章创作的时候,正是国家最为危难的时候;文章描述的时间点也是非常尖锐的一个时间点。

    文章尖锐的痛斥汉奸对国家的伤害,并赞颂以实际行动救国救民的英雄。

    随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日本的进一步行动开始了。

    1941年12月8日在租界中的国立暨南大学和往常一样上着课,不过为了学生和老师的安全,只要见到日本军旗就得马上下课。

    老师们争分夺秒的讲述着,学生们也努力的记着笔记。

    整个过程,和都德的《最后一课》使用的描述方式不一样。

    因为,这用的是更加刻骨铭心的方式。

    毕竟,都德的《最后一课》创作于战后法德之间相对和平的一段时间,在这个时间中,人们开始反思战争,所以是以‘小弗朗士’的口吻进行非常有艺术性的叙述,并告诉人们语言和文字的意义。

    而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就是一把真正永恒的钥匙,可以让民族薪火相传的钥匙。

    郑先生的《最后一课》则写在了最危难的时刻,国家危如累卵,呼吁大家积极加入抗战运动。

    所以,都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而使文章立意更加深远。

    而郑先生的文章更多的则是在撕心裂肺的呼吁大家勇敢的站起来,因为在那个时候,时间真的不多了。

    广袤的土地在敌国的军队的铁蹄下哭泣,无数的勇士用生命和鲜血扞卫国家的尊严。

    郑先生不光在鼓励那些勇敢的人,叫醒那些沉睡的人,也在试图唤醒那些放弃的家伙。

    虽然,郑先生没像都德一样的从军经历。

    但是,这个时候,炎黄子孙面临的是比普法战争战败后的法国面临的更大更严重的危机。166阅读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