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武进士-《大明世祖》


    第(2/3)页

    在他看来,八股文历经三百载,一开始或许是好的,许多寒门子弟频出,但到了嘉靖后,已然成为了板块化。

    权贵之家,对八股文已经有了所谓的秘籍。

    只要中过举人或者进士,对于八股文就会有所心得,秘籍,那些书香门第之所以层出不穷,每一代都有功名人士,就是因为这些秘籍。

    书籍,名士,秘籍,寒门都比不过那些豪门之士,科举也渐渐的被垄断。

    当然了,说到垄断就有些夸张,但豪门占据进士大头却是正常举措。

    只有那些寒门的天才,侥幸得中,从而鲤鱼跃龙门,暮登天子堂。

    但如今这新式科举,对于权贵们来说也是颇为新奇,目前为止根本就没有觅到良策。

    乡试三场,第一场考八股文,诗词,策问,还算有迹可循。

    但第二场就开始考常识题,天文地理,历史典故,可谓是防不胜防,谁也没有那么大的知识量。

    第三场则是应用题,法律算数,这玩意儿全靠记忆力和能力,而拼不到财力。

    这也就罢了,更关键的是乡试与会试一样,采取了赋分制。

    如八股策问,诗词这样的主观题,同考官将文章分为五等,罢黜、四等,三等,二等,一等。

    四等六十至七十,三等七十之八十……

    然后主考官进行打分。

    常识和应用则更加简洁,会的一题满分,不会的则零分。

    最后统计总分数,从高至低。

    这种客观的评分,对于寒门子弟来说更加的公平。

    而如果是在以前,八股定终身,即使是别的诗词判题写得再好,也无济于事。

    当然了,这是完全限于考官人少,任务量大,虽然乡试考的内容很多,但谁让八股最容易查阅呢?

    况且,八股做的好,等同于诗词歌赋也不差,公文判词也会写,考一项等于考许多项。

    “诸君。”

    孙世宁忍不住道:“这新式科举虽然有万般不好,但有一项对大家最好,那就是公平。”

    “不再是八股定终身,那些有偏科的同学,岂不是好事?”

    “毕竟咱们八股做的再好,难道还能比得上那些世家子们请大儒教导的好?”

    “兄台所言极是——”

    一那些喝酒的兄弟们也醒悟过来,纷纷致词。

    孙世宁举起酒杯:“愿将来与诸君会于京师。”

    “满饮——”

    一时间,气氛极其热烈。

    孙世宁嘴角带笑,临走之前道:“请诸君痛饮,今日的账全算在我身上了。”

    这下,秀才们愈发的沸腾起来。

    他并不图什么人脉,也不想名声,唯独一个随心所欲。

    没办法,有一个皇后姐姐,太子外甥,他一世的富贵怎么也逃不了。

    此时,在京城,乡试结束不久后,武举也照常举行,其热闹虽然比不上会试,但却同样引人注目。

    武举这玩意在崇祯朝才算是真切的捡起来,在绍武皇帝登基之后,也开始渐渐设立武举。

    仿照科举模式,在地方上设计三级梯。

    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

    两者在待遇上完全相同。

    秀才享受的政治待遇,武秀才也能享受。

    只不过在名额上,武举远远小于文举,只有其一半的名额。

    为了提高武举的含金量,皇帝允许武秀才参加省试,令其得以授官。

    武举人一旦考取,即可授巡防营队正,领有百人。

    武进士则不得了,考中之后优异者入职演武堂,相当于进士入翰林,在给他养资历。

    普通的武进士则入京营,或者边军,授队正官,进行操练。

    不过,其军衔却不是右士,而是上士,这是副营正,或者营正的军衔。

    换句话来说,历练两年后,他必然是会被升到副营正的,表现好的话还能达到营正。

    营正为正七品,副营正为从七品。

    至于演武堂的,军衔达到了左士,一般授课两年左右,就可以入职侍卫司,成为皇帝的贴身保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