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养廉金-《大明世祖》


    第(1/3)页

    锦衣卫并没有中的那么神。

    对于情报,要么威逼利诱,要么严刑逼供,朱谊汐也没有像朱元璋那样,连人家上床睡觉啪几次都得一清二楚。

    说白了,君臣矛盾不深。

    而且,明初锦衣卫的范围,基本集中在京城,对于地方却疏忽的很,以至于老朱被朱亮祖蒙蔽,冤杀清官道同。

    绍武朝后,东厂监督京城,锦衣卫监督地方,虽然在京城略有掺合,但基本互不干涉。

    东厂和锦衣卫的某种意义上来说,权责平等了。

    如今在这种情况下,锦衣卫最大的作用就是探听到各地的真实消息。

    如,哪里发大水,旱灾,地方是否隐瞒,或者乱征税,亦或者逾矩了。

    这种稍微打探就能出来的消息,看上去不值得一提,但对于万里之外的北京来说,却是至关重要。

    之所以有破家之县,灭门知府的名言,不就是文官欺上瞒下吗?

    锦衣卫传递消息,虽然只是寻常的消息,但在这个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甚至能够左右一地百姓的生机。

    “如今锦衣卫人数众多,地方上怕是不敢干涉,甚至与地方同流合污,南镇抚司须得自查。”

    北镇抚司负责诏狱,而南镇抚司则是监察,

    皇帝一时兴起,随口道。

    楚玉自然不敢反对,他抬头望了一眼皇帝,犹豫片刻后道:“陛下,如今世人只知都察院而不知锦衣卫……”

    “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皇帝直接阻止了他:“锦衣卫如今只需要打探消息,这是你们最重要的事,抓捕文官,还得让文官们自己来。”

    “放心,即使入鞘多年,刀还是刀,只会生锈,而不会泯灭。”

    情报机构拥有独立司法权,这他么不是让文官们抱团吗?

    让他们狗咬狗多好?

    都察院他改制多年,已然成熟,可以肩负起重担。

    毕竟他可没有什么功臣,权臣,亦或者建文余孽来对付。

    楚玉叹了口气,利刃难用,悲哀啊!

    待其离去后,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仁也来求见。

    与锦衣卫一样,二十年来的官位生涯,让他索然无味。

    在一个强势君主和强势内阁的挤压下,司礼监最大的作用,莫过于代笔批红,然后是传递票拟了。

    东厂没他的份,宫廷中还有个刘阿福来争权,这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如今他年近六旬,虽然不至于老态龙钟,但已然是心有余力不足。

    更何况,他明白一点,自己在这位置多一日,就多惹得几分怨气,不知多少人巴望着替代他呢!

    想到此,他不禁有些自得。

    二十年的内相,比外面那些宰相们强多了,大明三百年,没一个宦官能比得上他的。

    “给万岁爷请安!”田仁跪地行礼。

    “行了,起来吧!”

    朱谊汐瞥着这老奴,瞅着那满头花白的头发,一时间颇有几分感慨。

    好嘛,果然绝育才是长寿之道,六十岁了还依然健康如故,活到七八十也是可能。

    “怎么?”

    面对皇帝的疑惑,田仁小心翼翼地道:“奴婢年老体衰,虽想还伺候在陛下身边,但已经不济,若是耽误了国家大事,反而是祸非福了……”

    “你这老货也想致仕?”朱谊汐面色一变,然后又叹了口气。

    “奴婢不敢,奴婢也舍不得陛下……”

    “也好,趁着身体还算康健,多享几年福也是不错。”

    来自于后世,朱谊汐虽然知道人不免有贵贱之分,但人到底是人,灵魂上还是平等了。

    “你有什么打算?”

    “老奴想去给陛下督造那万年吉地,余生在尽几分力来。”

    田仁笑着说道。

    “我的墓地已经建了差不多了,守陵可是个苦差事,罢了,就你担个巡察之治吧,平日里就留在中官屯养老吧!”

    朱谊汐到底是顾念旧情,无论是守陵还是督造,都是个苦差事,陵地本就湿寒,不是个养老的好去处。

    与其如此,还不如挂职养老,免得受苦。

    “老奴叩谢陛下隆恩!”田仁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与那么多皇帝相比,当今实在是太仁德了。

    在其走后,朱谊汐露出了思考状,旋即问起了刘阿福:

    “对了,你们宦官怎么养老?”

    “若是有家室,自然是归家,但一般都在中官屯盖屋,或者恩济寺养老,普通的小宦官也聚在一起互相扶持。”

    刘阿福一时间也有些感同身受:“平日里的粮米,要么靠积蓄,要么是靠收养的干儿子。

    内廷中的一些太监,少监也时常赠予一些,毕竟他们日后也会过来……”

    五十岁就体衰出宫,这也难怪太监们贪财无度了,实在是养老没保障,没有子嗣傍身,老来孤苦是肯定的。

    “传令,凡出宫之宦官,月例五斗,有品阶者月例一石。”

    “奴婢代宫里的小的们谢陛下隆恩。”

    刘阿福忙跪地,感激涕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