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养廉金-《大明世祖》


    第(2/3)页

    虽然五斗一石的并不算多,但最起码能保证饿不死,而且还是常例支出,这意味着托底保障。

    朱谊汐叹了一句。

    宦官们服侍皇家大半生,临老都不一定享福,所以宦官们荣耀几年就猖狂几年,哪里能等到老时?

    宫廷里一个差错,就会身死不知,步步惊心啊!

    从宦官,朱谊汐又想到了致仕的文官武将们。

    他们也没有退休金,所以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自然是要滥用了。

    但文武百官又与宦官不同。

    整个宫廷三千多的宦官,每年出宫的不过几百人,一年撑死了三千块,他随便个玩具都不止这些。

    毕竟这些人都是贴身服侍皇家,就算是不算家人,也可比阿猫阿狗吧。

    用小钱收买人心,是非常值得的,

    但全国文武百官,加上入品流的胥吏,那就是四十来万人,每年致仕两三万人跟玩似的。

    好嘛,这怎么供应的起?

    “不过,财政压力也不算太大,也不能全部由户部来出。”

    朱谊汐心里有了主意,召集两位内阁大臣前来商议。

    封衙期间,百官都能歇息,唯独内阁和通政司歇不了。

    堵胤锡和阎应元快步而来,以为是有什么大事,谁知皇帝是关心那些致仕的官吏。

    堵胤锡张了张口,欲言又止。

    他其实想说,但凡为官几年,哪怕是不贪不扒,光是那些常例钱都足以让清官在家买上几百亩地了。

    但这是皇帝对百官的恩宠,他又怎么好意思反驳?

    这要是被人知道了,得被同僚骂唾沫星子。

    阎应元也是如此。

    他觉得皇帝纯粹是钱多了撑的,骤然暴富就想花钱,收买人心。

    但要知道,这要是成了常例,后面碰到灾荒什么的,那可就难过了。

    “陛下仁德,臣等感激涕零,但国库稍宽,不宜过用,不如每年赐银十块?”

    阎应元试探性地说着。

    堵胤锡则瞅着皇帝脸色,补充道:

    “吏部合计全国文武在四十万,七品以下五十而出,二品以下六十而出,每年致仕者约两万。”

    阎应元哑口无言。

    低品的胥吏他倒是能以十块打发了,若是高品的文武,十块钱就是对他们的侮辱。

    “既然致仕品阶不同,那年俸也不同。”

    朱谊汐叹了口气。

    在封建社会,三六九等,是必须分的。

    普通人哪有什么养老钱,最重要的是满足官僚阶级的利益。

    即,拿普通的赋税,来让官僚集团安然养老。

    不过官僚集团有科举这个道路在,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其中的一员。

    日后可以预料,日后财政拮据了,官僚们绝不会罢免,而是选择加税。

    “七品以下的,年领十块;七品上,四品下,年领五十块;四品以上,年支百块。”

    人数众多的胥吏占据八成名额,这钱也并不算太高。

    堵胤锡不愧是阁老,他掐手一算,片刻就得出了数字:

    “年支约百万。”

    “但陛下,每年都有官吏致仕,长此累积,十年后就是五百万。”

    “最多也是五百万了。”

    朱谊汐挥了挥手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六十岁而终的人不少,致仕的官吏们领个十来年就会过世,这点钱算不得什么!”

    一旁的阎应元心中长叹。

    全国赋税的半成,一省之财,专门负责用来给官员养老,这实在是大手笔。

    堵胤锡想劝,却又张不开口。

    这种仁政,虽然是由皇帝主张,但他这个首辅也能捞点功劳,提高威望。

    不过,内阁中他资历最深,阎应元不过入阁一年,明年入阁的几年必然是乖乖做小,不敢乱来。

    这渔翁得利的滋味,是真的爽。

    “这钱嘛,户部出一半,内帑出一半,到时候每年通过天下钱庄来汇通。”

    “陛下仁德!!”

    二人忙拜下。

    您老若是早说内帑分担一半,我还在那焦心干嘛。

    “内阁具体弄起章程,等到明年开衙时就颁布吧!”

    朱谊汐摆摆手,让二人退下。

    不过,阎应元最后还是补充了一句:“不知这笔钱唤作何名?”

    在明初,这种钱叫做道里费,因为是回避制度,官员异乡任官,但到了中后期,大米都折钞了,更何况这钱。

    至于半俸,全俸,那是特恩,而非常例。
    第(2/3)页